中央氣象署表示,本週日(10/29)凌晨至清晨將發生月偏食,若天候許可,台灣各地於當天日出前的西方天空,將可見滿月的月面,逐漸轉換為有缺角的月沒帶食現象。下載食尚APP,天天免費抽大獎!
西方視野無遮蔽處較好觀測
本次月食於台灣時間10/29凌晨2時開始,氣象署建議民眾,選擇西方視野範圍內較無遭遮掩的地點觀賞,而月食觀測並不需要用特殊觀測儀器,目視即可,但用望遠鏡放大觀測效果會更佳。下次月食預估發生於2025/9/7~9/8;簡而言之,若10/29當天錯過,就得再等2年。
▲週日凌晨至清晨將發生月偏食。(圖片來源:翻攝自北市天文館網站)
何謂月偏食?
當太陽、地球和月球3者排列成一線,月球進入地球影子的時候,月球表面接收到的太陽光會開始減少,讓月球亮度下降,進而產生月食。月食又可分為半影月食、月偏食及月全食3種,是取決於月球如何和地球本影及半影接觸。當月球進入地球半影時,會發生半影月食;其中當月球進入地球本影時,則會發生月偏食;而當月球完全進入地球本影,就會出現月全食。
▲月食種類、成因與各階段名稱示意圖。(圖片來源:翻攝自北市天文館網站)
看更多:本週天氣2段式變化!外出需防空氣品質不佳,「這天」起變天雨區擴大
月偏食成因
相較於地球來說,月球大約每29天就會公轉一圈。當月球運行至地球的影子時,原本照射到月球表面的太陽光就會漸漸被遮擋,產生月食。月食只會發生在農曆15前後,即太陽和月球的方向相差為180°的時候。但由於太陽和月球在天空的軌道(稱為黃道和白道)並不在同一個平面上,而是有大約5度的交角,因此月食不會在每個月都出現。只有當太陽和月球分別位於黃道和白道的2個交點附近(稱為月球交點),月球才有機會接觸到地球的影子而產生月食。
▲本影與半影示意圖。(圖片來源:翻攝自北市天文館網站)
月食發生的時候,儘管月球完全進入地球的本影,但人們仍能看見呈現暗紅色的月球,這是因為在地球的本影中仍然殘留了部分來自太陽的紅色光線。當太陽光穿過地球大氣層時,波長較短的藍色光線會被空氣散射(因此天空是藍色的),而剩下波長較長的紅色光線則會穿過大氣層;部分會被折射到地球的本影之內,於月食到達月球上。
▲2023/10/29月偏食各階段時間表(台灣標準時間) 。(圖片來源:中央氣象署)
如何觀測月偏食?
北市天文館表示,觀察月食不需要任何儀器,本次只需挑選西邊地平面附近無遮蔽物、看得到月亮的地方,就可以僅用肉眼欣賞。若能使用腳架固定手機或相機、更可以輕鬆記錄這個美麗的天象,是所有壯觀天象中最容易觀察到的。北市天文館也提供4個觀測月食的方法。
01. 月流跡攝影
從月出至復圓期間,將快門一直打開曝光,可以記錄月全食的光度連續變化。拍攝月流跡須用廣角鏡頭並事前估算月球從開始到結束的位置,將鏡頭位置調整好,才能在同一影像內記錄下整個月食過程。
02. 間歇攝影
類似月流跡攝影,相機與腳架位置固定不動,但快門每隔10~15分鐘固定拍攝一次,並事後以影像軟體予以合成;此外,還必須隨月球的亮暗調整光圈大小與曝光時間。由於此次月食發生的仰角較低,搭配適當地景拍攝,容易得到不錯的結果。
03. 擴大攝影
利用相機配合長鏡頭或天文望遠鏡,將月球盡可能放大來拍攝,調整好焦距,配合適當快門攝影。
04. 地球影攝影
使用長鏡頭的相機,裝設在赤道儀或攝星儀上,利用儀器追蹤抵消地球自轉所造成的星月移動,隔數分鐘曝光一次,再事後以軟體合成。這種方式可以拍到月球進出地球影的景象,並藉以顯示地影的大小與位置。拍攝前需先估算好食甚時刻月球位置,以此位置為視野中心。
▲本次觀察月食其實可用肉眼欣賞、不需要任何儀器,但若能使用腳架固定手機、相機更可輕鬆記錄天象。(示意圖,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達志影像)
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
網址:https://tam.gov.taipei/
中央氣象署
網址:https://www.cwb.gov.tw/V8/C/
點我看【10/29台灣各地可見「月偏食」】【月偏食10/29登場!】原文